跳到主要內容
:::
:::

學生作品集 / 生命教育(蘭亭)308班學生作品

生命教育(蘭亭)308班學生作品

 蘭亭集序 回家作業/學生作品觀摩

甲、菊師叮嚀:

1注意作答格式:橫式書寫仍應依照直式書寫方式,每段開始處必空兩格。若有標題,則另有書寫格式。

2引文中字句以印證說法:此類以選文為材料的作文題型,宜就文中字句予以分析,最好酌引原文。

乙、佳作與提醒

題目一:第一、二段分敘蘭亭宴集情景,乃是實寫。這部分以何字作為基調?(10分)

請酌引原文字句並加以簡要說明。(20分)

學生作品

1.(1)以「樂」字為段落文旨之基調。 (2)第一段中先交待時、地與聚會緣由,並敘寫蘭亭山水之秀麗。「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看出與會者皆為意氣相投的文人雅士,飲酒賦詩並痛快抒發幽雅的情意,甚為快樂!第二段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說明天氣的清朗,更增加與會人士的樂趣,接著描寫仰觀俯察天地之壯美、內心之怡悅,無怪乎「信可樂也」。(308陳芃瑞)

2.(1)以「樂」字為基調。 (2)前二段提及「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者以連續的排比句表現親友同遊於崇山川流之樂,雖無絲竹管弦助興,但與眾人「一觴一詠」間,已足夠營造出暢快飲酒之景,接著道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正是遊賞的好天氣,文中雖未提及樂字,但歡樂之景已躍然紙上。(308林蔡祿)

菊師提醒:引用原文時,必加上引號,而且引號必獨佔一格,切勿與文字擠在一起。

題目二:本文由第二段「信可樂也」到第三段「豈不痛哉」,其中作者情緒轉折的原因為何?請說說你的看法。 (30分)

學生作品

1當追求或熱衷於某件事時,其中的執著與專注不僅可以中得到快樂,更可能使人忘了時間之流逝,一旦熱情的烈火已剩冰冷的餘燼,移動滿首白髮一望,當初的追求已成空,或許作者心境之轉即對於事物乃至於心理上之改變及時光從指尖流逝的無奈與空虛,而最後也才有「死生亦大矣」之感悟。(308林蔡祿)

2.第三段一開始先承接上兩段之樂,說明人的處事態度與性格或許不盡相同,但只要我們對於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時,都開心的「不知老之將至」!然而,或許是因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再盡興的禊事終有結束之期,進而興起對人生的感慨。年少的好奇心與思想情感在時間的巨輪下漸漸瓦解,讓人不禁感嘆。於是作者由此而興起對於年壽有時而盡的慨嘆、由聚散無常而引發的無奈。最後,作者以莊子所云「死生亦大矣」作結,正是道盡吾人心曲,難怪作者要說「豈不痛哉」了!(308楊佳融)

參考答案

江南三月正是鶯飛草長、雜花生樹的美麗季節;而會稽山陰的蘭亭,又是一個山嶺高峻、湍流清澈、林木蔥蘢的絕佳去處;加之上巳日臨水修禊祓除不祥的古老習俗,使一代名士如謝安、孫綽、釋支遁等四十多人,不分少長都來赴會。大家環坐岸邊,讓酒杯順流而下,依次取飲賦詩,契闊暢談,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人間之樂,這是何等的快活、何等的暢懷!然而,作者這樣渲染盛會的歡樂氣氛,目的卻在於為下文作反襯。因為歡樂畢竟很快便會逝去,而人們卻常常會從這盛事難再中,感受到一種世事難料的蒼涼和人生短暫的悲哀。此時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人之相與」只是暫時的,在轉瞬之間,人的一生就要過去。而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儘管各人所追求的樂趣不盡相同,「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但「當其欣於所遇」時,便都會「快然自足」,而「不知老之將至」。在這裡,作者特別著重寫出人們樂而忘憂的一面。而這種感受,又正是針對「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而發的。正因為如此,下文便拓開一層,著力揭示出事情的另一面,由「欣於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指出「向之所欣」,會在俯仰之間變為「陳跡」;「極視聽之娛」的人們無論壽命長短,都也要「終期於盡」。這便不能不使人觸目興懷,為人生的短暫而發出「豈不痛哉」的悲嘆。

 

題目三:作者對生死抱持什麼樣的觀點?而你對此又有何看法? (40分)

學生作品

1.(1)作者反對「一死生」、「齊彭殤」的看法,尤其在文末寫出「後之視今,亦猶今之…亦將有於斯文」,充分表達「人的生命雖然有限,文學的生命卻可以不朽」的觀念,此看法超脫了生死之界限,也因此作者的佳作方得以流傳。(2)何謂生?何謂死?生而無所為,豈可謂之生?雖歿卻精神常存,豈可謂之死?赤壁賦中洞蕭客希望挾飛仙、抱明月以享無窮之生命,但蘇軾卻以水月為喻,點出超脫生死,亦可創造無窮價值的可能。吾人若能認真面對生命中的分秒,又何必在意生或死呢?(308林蔡祿)

2.作者認為壽命的長短是任由造化的安排而決定,最後總要步上死亡,所以,他反對「一死生」、「齊彭殤」的看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將長壽和短命齊觀。作者藉此文敘與會之人,錄所賦之詩,若後人讀到這些作品,也會有相同感觸。由此得知,作者暗寓生命雖有盡,文學生命卻可不朽之旨。我贊同作者所言,既然生命有限,就該將自己寄託在能夠長久流傳的事物上,而非庸碌一生,否則,即使是生,與死何異呢?(308陳芃瑞)

參考答案

晉時期佛老盛行,士大夫受此風氣影響,競相以清談為務,社會上充斥著虛無主義,時人深受「死生如一,彭殤等齊」的生命(死生)觀影響。但對此,王羲之卻持著批判的態度,他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之間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也就是說王羲之認為因為生也有涯,所以要更珍視有限的生命,努力追求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覺得王羲之的這種看法,無疑是給當時上層社會帶來一絲清新的務實之風,這也是他比當時的士大夫要更高明的地方。

菊師提醒:莊子「一死生」,意使人們超越生死之限制,以臻逍遙之境,並非消極厭世;六朝玄學雖由佛道汲取養分,卻有走上虛無消極之態勢,所以羲之才不贊同「一死生」的說法,而欲藉由文學生命來追求一己生命之價值,此中異同還須區分清楚,不宜混為一談。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