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學生作品集 / 生命教育(蘭亭)311班學生作品

生命教育(蘭亭)311班學生作品

 

蘭亭集序 回家作業/311班學生作品觀摩

甲、菊師叮嚀:

1注意作答格式:橫式書寫仍應依照直式書寫方式,每段開始處必空兩格。若有標題,則另有書寫格式。引用原文時,必加上引號,而且引號必獨佔一格,切勿與文字擠在一起。

2引文中字句以印證說法:此類以選文為材料的作文題型,宜就文中字句予以分析,最好酌引原文。

乙、佳作與提醒

題目一:第一、二段分敘蘭亭宴集情景,乃是實寫。這部分以何字作為基調?(10分)

請酌引原文字句並加以簡要說明。(20分)

學生作品

1.以「樂」字為段落文旨之基調。第一段的「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說明雖然沒有琴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第二段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說明仰望宇宙的寬闊無邊,俯看豐富的萬物,用來縱目觀覽,放開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所得的樂趣,內心確實是很歡樂的。(311林億昌)

2.以「樂」字為基調。除了敘寫天氣晴朗、山林環繞外,更用「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來形容當時的環境與氣氛,再加上欣賞「宇宙之大」、「品類之盛」且又飲酒賦詩,盡享歡樂,難怪作者會說「信可樂也」。(311陳奕文)

題目二:本文由第二段「信可樂也」到第三段「豈不痛哉」,其中作者情緒轉折的原因為何?請說說你的看法。 (30分)

學生作品

1在蘭亭如此美好的地方,又恰逢暮春三月,群賢畢至,這是何等歡樂啊!但光陰匆促,世事又多變,難怪作者會產生生命短暫的悲哀,而大嘆「死生亦大矣」!每個人一生中喜好的事物皆不同,當遇見自己所好,都會快樂地無法自拔吧!但是「脩短隨化,終有盡期」,所喜愛的興趣亦可能離己而去,這是何等的悲痛,此正是作者由樂轉悲之因。(311鐘毅修)

2.第二段寫出與會文人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何等酣暢快活,然而,作者極力渲染盛會的快樂氣氛正是為後文鋪墊,第三段緊接上文之樂,轉入個人感慨,因為人生無常,一旦「情隨事遷」,歡樂會轉眼消失,盛會亦難再,更何況「脩短隨化」,無論人們的壽命長短,也都會「終期於盡」,所以興起無奈與悲哀,難怪作者會為人生的短暫而發出「豈不痛哉」的悲嘆了!(311許顥瀚)

參考答案

江南三月正是鶯飛草長、雜花生樹的美麗季節;而會稽山陰的蘭亭,又是一個山嶺高峻、湍流清澈、林木蔥蘢的絕佳去處;加之上巳日臨水修禊祓除不祥的古老習俗,使一代名士如謝安、孫綽、釋支遁等四十多人,不分少長都來赴會。大家環坐岸邊,讓酒杯順流而下,依次取飲賦詩,契闊暢談,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人間之樂,這是何等的快活、何等的暢懷!然而,作者這樣渲染盛會的歡樂氣氛,目的卻在於為下文作反襯。因為歡樂畢竟很快便會逝去,而人們卻常常會從這盛事難再中,感受到一種世事難料的蒼涼和人生短暫的悲哀。此時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人之相與」只是暫時的,在轉瞬之間,人的一生就要過去。而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儘管各人所追求的樂趣不盡相同,「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但「當其欣於所遇」時,便都會「快然自足」,而「不知老之將至」。在這裡,作者特別著重寫出人們樂而忘憂的一面。而這種感受,又正是針對「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而發的。正因為如此,下文便拓開一層,著力揭示出事情的另一面,由「欣於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指出「向之所欣」,會在俯仰之間變為「陳跡」;「極視聽之娛」的人們無論壽命長短,都也要「終期於盡」。這便不能不使人觸目興懷,為人生的短暫而發出「豈不痛哉」的悲嘆。

 

題目三:作者對生死抱持什麼樣的觀點?而你對此又有何看法? (40分)

學生作品

1.作者強烈反對當時盛行的老莊玄學中,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之論,認為生死乃人生大事,壽夭本不可能相提並論;再者,作者承認生之有限,隱寓詩文可流傳後世的想法。個人對於生死,與作者有相同看法,從了解「死」的意義起,我便十分畏懼它,並不斷思考如何戰勝它,直至看了一部作品,它說到:「人什麼時候會死呢?身染絕症的時候嗎?不對;被子彈貫穿全身的時候嗎?也不對,…是被世人遺忘的時候!」這段話深植我心,它讓我了解到,只要有人承襲了自身的意志,那便是「生」了!(311吳宥明)

2.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被異族瓜吞,南方漢人卻無能為力,導致佛老盛行,士人以玄學清談為務,身為士大夫其中一員的王羲之卻批評當時的虛無風氣,他認為生死有別,而非「死生如一」,人應尊重生命的價值。王羲之的觀點就像一陣風吹散籠罩東晉的玄虛濃霧,使得朝廷上下一片清明之象。 (311鐘毅修)

參考答案

魏晉時期佛老盛行,士大夫受此風氣影響,競相以清談為務,社會上充斥著虛無主義,時人深受「死生如一,彭殤等齊」的生命(死生)觀影響。但對此,王羲之卻持著批判的態度,他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之間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也就是說王羲之認為因為生也有涯,所以要更珍視有限的生命,努力追求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覺得王羲之的這種看法,無疑是給當時上層社會帶來一絲清新的務實之風,這也是他比當時的士大夫要更高明的地方。

菊師提醒:莊子「一死生」,意使人們超越生死之限制,以臻逍遙之境,並非消極厭世;六朝玄學雖由佛道汲取養分,卻有走上虛無消極之態勢,所以羲之才不贊同「一死生」的說法,而欲藉由文學生命來追求一己生命之價值,此中異同還須區分清楚,不宜混為一談。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