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創意教學 / 生命的格局:心 隨 境 轉

生命的格局:心 隨 境 轉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doc生命的格局:心 隨 境 轉

(始得西山宴遊記:吞過熱淚的努力)

釋題:「得西山」是指西山的卓然獨立以及奇異景象經由自己發現,好像西山已被自己擁有,同時亦指盡得宴遊西山的樂趣和感受。

 

Q1:人生挫折,十之八九,此時能解救自己的便是「挫折容忍度」!也因此,我們不禁要自省:世上有什麼是過不去的?若真有幸遇到一些關卡,我們得靠什麼來化險為夷?請舉個自身含有挫折容忍度的事蹟。每個挫折都有它的意義。

Q2:遊山玩水是一種方式,但,得需秉持著什麼意念,才不會有玩樂後的空虛?(精神境界的轉變)

Q3:我們來猜猜看,柳宗元何以到處遊山玩水?真只因為愛玩?

Q4:柳宗元的西山與李白的靜亭山,各意指著什麼?

Ans:物我兩忘的結果是物我同一。觀賞者在興高采烈之際,無暇別物我,於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復交流,在無意之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輸到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於我。比如觀賞一棵古松,玩味到聚精會神的時候,我們常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心中的清風亮節的氣概移注到松,同時又把松的蒼勁的姿態吸收於我,於 是古松儼然變成一個人,人也儼然變成一榃古松。總而言之,在美感經驗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滅,我沒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沒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氣,在一塊生展,在一塊震顫。

a)忘憂解悶:作者宦途失意,心情抑鬱,常常懼怕遭受政敵陷害,所以藉遊山玩水,消解這種恐懼情緒。

b)消磨閑暇:作者到永州後任職司馬,這是個閑職,有名無實,對當地政事沒有影響力,平日除了讀書寫作便沒事可做,唯有借遊山玩水消磨時間。

c)當地山水奇特:永州位於湖南零陵縣,山容水色,幽奇秀麗,而且人跡罕至,很多勝境尚未為人所知,因此引起作者尋幽探勝的興致。

d)免受政治牽連:作者不敢在地方上有積極的政治表現,恐怕再牽涉入政治鬥爭中,於是便寄情山水,減低政敵對他的注意。

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中唐柳宗元

宗元因永貞政變被牽連,而於永貞元年九月貶為邵州(今湖南 寶慶縣)刺史,在去邵州的路上,又貶作永州(今湖南 零陵縣)司馬,而成為八司馬之一。那時宗元才三十三歲。永貞黨人勢衰,宗元被貶之後,一般趨炎附勢的人,不但與之斷絕往來,甚至落井下石,反擊宗元。他的住處,數遭回祿,真是世態炎涼,人心現實。

永州雖然地當瀟、湘二水,那時卻非常荒僻,一片榛莽,瘴氣疊巒,所住多為未開化的苗、傜。宗元來此,無異流放,壯志受折,精神鬱積,可想而知。憲宗繼位後第 二年,改元元和,大赦天下,宗元等皆不在恩赦之列,朝中故舊大臣,一直沒人寫信給他,直到第五年,尚書右丞京兆尹許孟容寫了一封信給他,他興奮難抑,以為是夢。他在回信中說:「當食不知辛鹹節適,洗沐盥漱,動逾歲時,一搔皮膚,塵垢滿爪。」可想見那時的生活了。這篇寄許京兆孟容書,有人拿它和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相比。他在這封信中,發洩了自己的憤慨,也暗示對方,請其設法,希望皇帝叫他回去,重加任用,好施展抱負;然而當朝官吏,一則顧忌其罪責,一則嫉妒其 才幹,以致沒有下文,柳宗元在永州,一任就是十年。

司馬官卑職小事閒,於是更用心學問,韓愈所撰之墓誌銘謂:「居閒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涘,而自肆於山水間。」他在永州的多篇遊記,寫得清逸俊美,名馳古今,然則官途失意,焉非失馬?

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年)十二月,宗元四十二歲,他奉詔書回長安,次年二月到京城左灞亭作詩說:「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歸人。」千辛萬苦的回來,不料再謫貶為柳州史。刺史雖較司馬高升了一些,但是柳州(在今廣西 柳城、馬平一帶)距離京城長安卻比永州更遠,他在赴任所前與劉夢得贈別詩有「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之句,真是感傷無限。和宗元同年貶為湖南 朗州司馬的劉禹錫(字夢得),係宗元至友,這次也同時赴召,發表為播州刺史。(播州在今貴州 遵義縣)較柳州更為荒僻不毛,劉有八十多歲老母,實在難勝跋 涉之苦。宗元基於友情道義,毅然自請以柳州易播州,剛好大臣裴度等人也替禹錫請求,因此禹錫改守連州(今廣東 連縣),宗元仍到柳州,宗元對朋友的忠義, 無不為之讚歎。

柳州在當時還是蠻荒地帶,人煙稀少,語言不通,風俗怪異,百姓無知,凡事只知求神問卜,他雖是傷心戒懼,但刺史畢竟是一州長官,所以就打起精神做事。他教導 人民鑿井、修池、建屋、造船,以利生活,避風雨,便交通;他又立學校、建孔廟,以教化百姓,建立禮法;尤其他解放奴隸的辦法,使長久以來的當地不良風俗改 善。原來柳州當時向人借錢,必須以人做抵押,如果到時償還不起,便將人質沒為奴婢,宗元給他們以相當的便宜條件,使他們能夠贖身,凡屬於下貧無力贖取的, 則使計其佣錢,到佣錢與借額相當時歸家,這種辦法,使數千人因而得到自由,也由觀察使通令各州仿效。宗元這種作法,和王叔文新法中釋放宮女的精神是一致 的。

宗元在柳州,因水土不服,又加勞累,患毒瘡霍亂,亦無藥治,全靠自己求生意志支撐,雖已日薄西山,仍不放棄他父母官的職責,因此柳州百姓心悅誠服的奉他為神明。但朝中無人為之援引,忌妒他的政敵又多,所以起復無望,終於在柳州四年後,即元和十四年十月憂憤以歿,死時只有四十七歲,天不假年,令人惋歎。

宗元自二十七歲賢妻楊氏去世後,由於生活潦倒顛沛,鰥居了十多年,到柳州後才續弦,死時長子周六僅四歲,遺腹子名周七,尚有女二人,身後蕭條,賴觀察使裴行立、舅家表弟盧遵的幫助,得於次年七月歸葬於陝西萬年縣祖塋。遺孤柳告(不知為周六或周七學名)在懿宗 咸通四年(八六三)進士及第,已是子厚死後四十多年的事。柳州人懷念賢良刺史,夢寐見著他,以為他成了神,為他建廟於羅池祭祀,到長安請韓愈撰碑文,沈傳師書寫,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年,子厚死後第二 年)建立。宋哲宗 元祐七年(一○九二),詔改稱為靈文廟,此廟歷經重修,至今猶存。

眾人的評價:

黃震曰:「摹寫山水,以舒其抑鬱,則峻潔精奇,如明珠夜光,見輒奪目。此蓋子厚放浪之久,自寫胸臆……所謂大肆其力於文章者也。」

明 王世貞說:「永州諸記,峭拔緊潔,其小語之冠乎!」

清 劉大櫆云:「山水之佳,必奇峭,必幽冷。子厚得之以為文,琢句鍊字,無不精工,古無此調,子厚創為之。」

清 姚鼐 古文辭類纂雜記類選柳宗元遊記至十八篇,遠出韓、歐、曾、蘇諸家,可見其傾倒之一斑。

二、          內容賞析

1、寫作背景:被貶後(元和四年秋),在極度苦悶中尋求精神寄託。

2、採「烘托法」,借別處山水的烘托(遠望、俯視、環視),將西山的怪特突顯出來。

a)製造懸念:文章的題目已清楚指出描寫的對象是西山,但文章開首偏不提西山,這就令讀者產生懸念,更急切期待西山的出現。這樣,第一段的描寫就成了襯托西山的鋪排。

b)利用對比突出西山:如果文章開門見山便寫西山,就顯得較平淡,缺乏趣味;現在借永州的一般山水對比西山的怪特、與眾不同,讀者對西山的印象就來得較深刻,文章亦顯得曲折有致了。

 

3、文眼:「始得」。第一次發現西山這勝景;得到精神解脫。

作者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後遭宦官阻撓而失敗,他被貶永州,心情抑鬱不舒,於是徜徉於永州山水之間,本文詳寫發現山的經過,目的在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況相比,暗示世間的奇才就如奇山異水一樣,是有待人發現、發掘的。

4、自我認同:藉由與高大西山的認同,改變了自己的精神狀態。「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列子皇帝:「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a)宴遊情況的不同:「得西山」前,並沒有不捨的心情;「得西山」後,直至天黑還不想回去。

b)感受的不同:「得西山」前,在夢中也會到了自己心裏所想到的地方,又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都給他遊遍了;「得西山」後,胸襟為之開闊,感到形神俱忘,達到忘我的境界,和萬物暗中融合在一起,同時認為這才是真正遊覽山水。

5、詞義注音解釋

a、戮(ㄌㄨˋ)、僇(ㄌㄨˋ)、蓼(ㄌㄨˋ;ㄌㄧㄠˇ)、戳(ㄔㄨㄛ)、謬(同糸部)(ㄇㄧㄡˋ)、膠(ㄐㄧㄠ)、繆(ㄇㄡˊ)、瘳(ㄔㄡ)。

6、施: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施勞:張揚);ㄧ(舒緩;施施從外來:喜悅自得;施從良人之所知:暗中斜行)

7、攢:ㄘㄨㄢˊ、ㄗㄢˇ

8、晶瑩剔透(透明)、熒熒燈火(光亮很小)、塋墓(墓地)、縈繞(旋繞)

三、          國學補充包

1、西山:湖南省零陵線西湘江外二里,俗稱糧子嶺。

2、遊記文學: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開遊記文學先河,以文學筆法來寫地理書,刻繪山水形貌,然而之中沒有人物的活動,僅為山水記。中國山水遊記的奠基者是柳宗元,其遊記散文兼有感性與知性,融合了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的寫作藝術。後代如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袁宏道西湖遊記、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3、水經注與永州八記(湘桂的山水):前者客觀描繪,後者主觀感性。

4、修辭技巧:頂真、譬喻兼錯綜、借代(縈青繚白)、轉品

5、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的筆法: 層層遞進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筆法:襯托突出

a)歐陽修:宴遊所得的樂趣主要來自滁人遊山之樂和賓客宴酣之樂,所以他的樂趣就是能夠與民同樂。

b)柳宗元:宴遊所得的樂趣主要來自領略到山水的意趣,頓感「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所以他的樂趣是一己之樂。

5、輸愈、柳宗元

韓長柳五歲,早柳一年中進士;柳中博學鴻詞科,韓落第;所以早年才名,柳過於韓。韓官至侍郎,柳終邊荒刺史;韓壽五十七, 柳僅四十七;韓從政時長,交遊廣;柳閱書多,思慮深;作品韓略多於柳;讀書範圍柳深於韓,成就各有孤詣獨到。

邵氏聞見錄曰:「韓文自經中來,柳文自史中來。」

朱熹說:「韓文議論正,規模大,然不如柳子厚較精密,……柳文議論高古,但不醇正。」

茅坤曰:「昌黎之文,得諸古六藝及孟軻、揚雄者為多;而柳州則間出國語及左氏春秋諸家矣。其深醇渾雄,或不如昌黎,而其勁悍沉寥,抑亦千年以來曠音乎!」

又曰:「吞吐騁頓,若千里之駒,而走赤電,鞭疾風,常者山立,怪者霆擊,韓愈之文也。巉岩崱屴,若遊峻壑削壁,而苦風淒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

綜合而觀,韓長於議論,雄肆奔放;柳工於記事,縝密精奇,韓詩為有韻之文,柳文類無韻之詩。

孫 說:「古人作文,多欲相角,良然。如韓有張中丞傳後序,柳有段太尉軼事;韓有進學解,柳有晉問;韓有平淮碑,柳有平淮雅;韓有送窮文,柳有乞巧文,若相配 者。子厚有韓公毛穎傳後題云:急與之角,而力不敢暇。然則前數篇,當是有意力角者耶。」(節錄自張文彬 捕蛇者說「教材分析」)

 按 角為「競爭角鬥」之意。

人名

韓愈

柳宗元

籍貫

河南河陽

河東解縣

退之

子厚

自稱:昌黎韓愈

世稱:韓昌黎、韓文公

柳河東(河東人)

柳柳州(死於柳州)

思想

獨尊儒術,排斥佛老

博涉諸子,出入佛道儒三家

傳道

抗顏為師

不為人師

文風

1文出於經,長於議論。議論奔放,氣魄雄渾。文筆雄奇崛強。
2反對華豔駢儷之文風,主張樸實復古。

1.文出於史,長於敘事,於山水諸記尤工。文筆整鍊雋潔。

2.反對華豔駢儷之文風,主張樸實復古。

稱譽

1.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2.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韓愈稱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2.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

師說

永某氏之鼠、蝜蝂傳
始得西山宴遊記

 四、動動腦

以順處逆的名篇

篇名

作者

篇旨

其他

貶謫

岳陽樓記

范仲淹

借事抒情,抒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1.岳陽樓,傍洞庭湖,遠眺君山。
2.唐.張說創建,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
3. 本文雖以記為名,但卻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辭采華茂,為古代散文中之佳作。
4.范仲淹貶鄧州,滕子京貶岳州。
5.全文以「謫」字貫穿。

醉翁亭記

歐陽修

1.描寫滁州的山水之美與作者的遊宴之樂。
2.人們極力稱道的一篇山水遊記。

1.歐陽修貶滁州作此文。
2.本文採「剝筍法」。
3.全文以「樂」自為主線,文末點明「與民同樂」的主旨。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記敘快哉亭建亭、命名、意義及周遭景物。並勉張夢得坦然自適,不以物傷性。

1.快哉亭乃張夢得貶黃州時所建,蘇軾(貶黃州)命名,蘇轍(貶筠州)作記。
2.全文繞著「快哉」二字著墨,寓有勸諭之意。
3. 本文雖以記為名,但卻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

赤壁賦

蘇軾

以「變與不變」、「物我永存」的人生態度,在逆境中保持達觀的態度。

1.乃蘇軾貶黃州時所作。

2.為前赤壁賦,作於秋季。
3.是一篇散文賦,為韻文。
4.「問答成文」為辭賦通體。

 澤木耕太郎曾說:『旅遊之前,我總覺得自己是個空空如也、毫無內容可言的人,旅遊之後,才感覺自己總算有一項東西可以說給別人聽了。』

西班牙的旅遊文學家  塞拉(Camilo Jose' Cela, 1916-)一九九四年訪台時曾提到「遊記是反映人生百態最鮮活最直接的方式,它必須是復甦且歷久彌新,在文學創作中佔有一席之地的」。

余秋雨《柳侯祠》節錄

客寓柳州,住舍離柳侯祠僅一箭之遙。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當時這裡是遠未開化的南荒之地,進行貶放罪人的所在,這兒整個被原始野林籠罩著,潮濕蒸郁,暗無天日,人煙稀少,瘴疫猖獗,是座宏大無比的天然監獄。

柳宗元是趕了長路來到這裡的。他的被貶,還在十年之前,貶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 了十年,日子過得孤寂而荒涼。親族朋友不來理睬,地方官員時時監視。災難使他十分狼狽,一度蓬頭垢面,喪魂落魄。但是,災難也給了他一分寧靜,使他有足夠 的時間與自然對話。於是,他進入了最佳寫作狀態,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建。

   這年年初,一紙詔書命他返回長安,他欣喜萬狀,急急趕去。經過汩羅江時,屈原的形貌立即與自己交疊起來。他隨口吟道︰「南來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汩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汩羅遇風》

   到得長安,兜頭一盆冷水,朝廷厲聲宣告,他被貶到了更為邊遠的柳州。

   柳宗元淒楚南回,同路有劉禹錫。劉禹錫被貶到廣東連州,到衡陽應該分手了,兩位文豪牽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淚。宗元贈別禹錫的詩句是︰「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這年他四十三歲,正當盛年,但他預料,這個陌生的柳州會是他的喪葬之地。他四處打量,終於發現了這個羅池,池邊還有一座破損不堪的羅池廟。他無法預料的是,這個羅池廟,將成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不為什麼,就為他破舊箱篋裡那一札皺巴巴的詩文。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個魯濱遜。他有一個小小的貶謫官職,利用著它,挖了井、辦了學、種了樹、修了寺廟、放了奴婢。但畢竟勞累,在四十七歲時死去。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出自詩仙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原文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意思是說,互相看都不厭煩的,只有我和敬亭山,說明用我閒適的心情去看山,山也用閒適之心來看我。李白愛山,異於常人,他曾有「五嶽尋仙不辭遠」的詠歎。敬亭山,在安徽宣城縣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傳是南朝詩人謝朓賦詩的地方。唐朝天寶12年,李白漫遊至此,登覽敬亭,吟出了這首千古絕唱。敬亭山獨特秀麗的風景使遊歷到此的李白情有獨鍾,心之所繫,酷愛尤加,每次遊賞,他都「大笑上青山」,一路山光水色,處處相悅生情。累乏之時,就躺在松風月色之中,閑眠亦如仙。

李白在敬亭山上似乎真有種冥冥的力量,相看兩不厭,不覺笑意染。人投入山的懷抱,山擁入人的心胸,用不著講什麼,心心相依,物我兩忘,及至最後,一切的一切甚至連詩人自己都好像不存在了,只有一座敬亭山。

人心就像一面鏡子,當你用平淡祥和的心態去觀察周圍的人或事物時,周圍的人或事物也會用相同的眼光來看待你。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歷程也正如他心中所思所想的一樣,頭腦中經常出現什麼樣的畫面,不久就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來。相傳宋朝的蘇東坡大學士與佛印禪師當年一起坐著打禪,過了一會兒,蘇東坡睜開眼問佛印:「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像什麼?」佛印仔細的看著他的全身,然後點頭稱 贊道:「嗯!你像一尊高貴莊嚴的佛。」蘇東坡聽後暗自竊喜。沒過多久,佛印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故意要取笑他,就回答說:「我看你簡直 像一堆牛糞。」佛印聽後微微一笑,並沒有出言反駁。蘇東坡自以為揀了一個大便宜,回家後就興沖沖的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妹妹。不料當蘇小妹聽了事情的原委之 後,不但沒有誇獎他,反而嘲笑哥哥反應遲鈍。蘇東坡好奇的問:「你為什麼笑我?」蘇小妹說:「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牛糞,所以才看人如牛糞呀!」

與敬亭山朝夕相處的群鳥一隻只高飛遠去,天空中的最後一片白雲也悠然飄走,萬物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地間一片肅靜,只有詩人獨自一人孤伶伶地坐在那裏。「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空曠寂寥的世界。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中所思、他的眼界、識見與心靈境界。這是因為人心如鏡,他的作品就是他心性和境界的真實體現,他的思想狀態與心靈境界也大致與此相同。一般人拒絕孤獨,嚮往熱鬧。修道人則卻喜歡孤獨和獨處,因為孤獨才能寧靜而致遠,以平淡祥和的心態為人處世,才能做到「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心境上的轉變,也是一種進步

 

心境轉變,活出生活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