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創意教學 / 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連橫:台灣通史序.doc

 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一、               歷史的重要性---台灣發展史

Q1:「沒有歷史背景作思考的依據,古蹟不過是斷瓦殘垣,英雄也只像是剪貼在紙上的人物。」又「如果歷史是共同的記憶,那麼也要先擁有共同的記憶才能留下歷史。」,所以唐魏徵言及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從歷史中,我們究竟明白、獲得什麼?請說說你對「歷史」的見解。

「歷史像一條河,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河水,卻可以從河水中看清現在的自己。河流有方向,就因為它有源頭;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曉得要往哪裡去。了解歷史,並不是要背負過去,而是為了向前走時,能夠無後顧之憂,可以走得更踏實、更坦然。」 (周慧菁:發現台灣)

 

Q2:對於台灣的歷史,我最能掌握的部分是?請舉例說明。

▲「臺灣」名稱的由來

一. 「臺灣」原作「臺員」,依閩南語諧音而改稱「臺灣」。從臺語的發音來看,「臺灣」的臺語為「ㄉㄞ ㄨㄢ」,「臺員」的臺語為「ㄉㄞ 完」,但直到今天,臺灣居民仍使用「ㄉㄞ 完」而不是「ㄉㄞ ㄨㄢ」,這個說法由於有語言作為佐證,可信度頗高。

二. 因荷蘭人築城堡於此,其城狀似高「臺」,且建在水「灣」內,故名之。然荷蘭人並不習用漢字「臺灣」,此說有穿鑿附會之嫌。

三. 「臺灣」為臺語「埋冤」之諧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屢為惡劣天候所虐而喪生,故以「埋冤」之處稱之,後以不祥而改。(見於清.連橫《臺灣通史》開闢記)事實上埋冤之情形發生在清朝初年,而臺灣一詞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經出現,此說亦不正確。

四. 荷蘭人入侵臺灣約在明代末期,當時荷蘭人所謂的「臺灣」並非指整個臺灣,而是指「臺南安平港」附近的區域,他們將整個臺灣叫做「福爾摩沙」(Formosa),因此這個說法可信度頗高。

 

 

 

清康熙33年   高拱乾完成《台灣府志》:為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記載台灣歷史之官方地方志

清康熙37年   《裨海記遊》又名《採硫日記》,為中國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

書中描繪17世紀台灣風土民情。

清康熙49年   周元文完成《續修台灣府志》。

 

臺灣有文獻記載且較能考證的歷史大約從1624年左右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就已有人類活動。臺灣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的,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歐亞大陸遷來到臺灣,屬於舊石器時代。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而臺灣也是南島語系分佈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歐亞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西班牙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1661年4月,鄭森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臺灣進入鄭氏王朝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政府,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Q3:台灣地名猜謎

1.飲水思源(台東縣風景區地名一):

2.改邪歸正(台南縣鄉鎮市名一):

3.君子之交(台北縣鄉鎮市名一):

4.筍(縣市名一):

 

二、《台灣通史》與連橫

1、體裁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記錄則起自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迄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內容舉例:
紀:

a開闢紀—隋代至鄭成功收復台灣前的歷史。
b.建國紀—明永曆15年至清康熙22年統一台灣前的歷史。

c.經營紀—清康熙22年至台灣割讓給之前200多年的歷史。

d.獨立紀—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台灣同胞不願作亡國奴,成立台灣民主國的血淚史。
「光緒二十一年夏五月朔,臺灣人民自立為民主國,奉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初四日辰刻,日軍入城,海軍亦至安平,遺兵二十餘人被殺,而臺灣民主國亡。」

 

2、此書所體現的台灣精神
a. 移民精神:台灣移民主要來自閩南和嶺東,當初移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形成一種堅苦卓絕的精神。

b. 革命精神:從鄭成功「反清復明」、國父革命、抗日活動等,都是革命精神的具體表現。

c. 創業精神:從鄭成功、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皆在台灣做了許多基礎建設。

d. 海國精神:從事大量海外國際貿易,故台諺有云:「一府二鹿三艋舺」。

 

3、對台灣通史的評價

a.連橫於台灣通史卷末題詩:「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

b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黃富三這樣評價這本著作 :「《台灣通史》可以說是第一部把台灣當作一個個體來處理的史學著作,具有先鋒性的角色。如果說台灣史之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的話,無疑的《台灣通史》的貢獻是很大的。」

c翁佳音等人關於台灣通史類著作的分析檔,他們就認為:事實上,連氏之歷史敘述多有誤謬,甚至有人言彼為三流史家,每頁皆有錯處……。而一本錯誤百出的「通史」書籍,能得兩黨長期的垂青,也可見政治力量如何干預通史著作了(翁佳音等 1992,37)。

    (號雅堂,又號劍花)

4、他叫孫文,我連橫便叫做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

(以儒學立身,以史學成家,以文學名世)

a.年出生讀書人,一生與高官厚祿無緣,死後留下一部60萬字的台灣通史,另外,還替他的孫子留下一個名字——連戰。 (清末因福建日日新報言論激烈被查封,故被迫返台)

b.13歲從父親手裡接過續修台灣府志這書後,開始對台灣史興趣。31歲任職於台灣新聞社時,把興趣落實為行動,著手撰述台灣通史。歷時十年,基於漢族觀點(長達60萬字)的台灣通史,宣告完成(1918)。

c.一生除了著作台灣通史外,也發表過許多詩集, 如:台灣詩乘、台灣詩薈等。此外,另一個重要著作便是台灣語典。

d.平生最喜歡的事情有二件,就是讀書和旅遊,他認為每一個人都要有正當的嗜好,生活才會有趣味和快樂。曾說:

人生必有嗜好,而後有趣味,而後有快樂。酒色財貨,人之所好也,而或以殺身,或以破家,或以亡國。唯讀書之樂,陶養性情,增長學問,使人日遷善而進於高尚之域,其為樂豈有涯哉!余自弱冠以來,橐筆傭耕,日不暇給,然事雖極忙,每夜必讀書二時,而後就寢,故余無日不樂,而復不為外物所移也。

 

e.25年孟春,先生在滬患肝臟病,於6月28日上午8時逝世,享壽50有9。彌留之際,諭震東曰:「今寇燄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震東俯首涕零而對曰:「敢不遵命!」翌日,依佛教式典,將遺體謹付荼毗(ㄊㄨˊ  ㄆㄧˊ,火葬),從遺命也。

f. 連雅堂有子一,即震東也。孫一,名戰。女三:長夏甸;次春臺,早殤;三秋漢。

g.詩作欣賞

「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 。」

「一代豪華客,千秋正氣歌。艱難扶社稷,破碎痛山河。」

 

林獻堂在日記上這樣寫著:

連雅堂曾在《台日》報上發表一篇,說荷蘭時代阿片即入台灣,當時我先民移殖於台灣也,台灣有一種瘴癘之氣,觸者輒死,若吸阿片者則不死,台灣得以開闢至於今日之盛,皆阿片之力也。故吸阿片者為勤勞也,非懶惰也;為進取也,非退步也。末云僅發給新特許二萬五千人,又何議論沸騰若是?昨日槐庭來書,痛罵其無恥、無氣節,一味巴結趨媚,請余與幼春、錫祺商量,將他除櫟社社員之名義。余四時餘往商之幼春,他亦表贊成。(引自李筱峰 2003)

因此,台中詩社櫟社隨即集會開除連雅堂會籍,使他連帶和兒子連震東林獻堂一派人士疏離,父子兩人只好先後到《昭和新報》任職。陳明道(2003)也認為,「此種鴉片有益論,成為連雅堂一生的污點。」

 

 

三、國學補充包

1、序的種類

a【書序】:說明著作的過程及旨意。「自序」:作者自己寫序,例: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文解字序。「他序」:序由別人代作,例:黃花崗烈士事略序。置於書前曰「序」,置於書後曰「跋」,合稱「序跋體」。

b【詩序】:說明寫詩的原由及旨意。例如:琵琶行並序、正氣歌並序、桃花源記。

c【贈序】:贈人以言,表示忠告之意。例:師說、送東陽馬生序。

 

2、史書的分類

a依體例分:紀傳體、編年體(春秋、左傳、 資治通鑑)、國別史(國語)、戰國策。

b依通史、斷代史分:通史(記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朝代歷史,例:史記)、資治

通鑑、台灣通史(非正史)。斷代史(專記一個朝代的歷史,例:漢書、元史、

新唐書 )

 

3、通同字

「喋」血山河è蹀        巷議街「譚」è談    「蒐」羅匪易è搜

四、推薦書單 :發現台灣    天下出版社

 《台灣通史》問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享譽不衰,迄今為止,先後重印17版之多。它的貢獻與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台灣通史》對保存和整理台灣文獻史料有著重大貢獻。

  連橫在準備撰著和正式撰著《通史》的過程中,博采群籍諸檔,集數百部文獻之所載,又訪詢老者,參證舊聞,佐以實地考察,為研究台灣歷史錄存了豐富的史料。他曾說:“曩者余懼文獻之亡,撰述台灣歷史”,可見其撰《台灣通史》有著文獻學上的目的。

  自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以來,已過百餘年,這一百多年間的台灣文獻史料,積累已有不少,而割臺以後,台灣文獻因戰亂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破壞而頗多散佚。如連橫所說,台灣“雖有方志,而久已散佚。……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 這些珍貴的史料大自獨立宣言,小至當時通行的郵票,都在他收集之列。台灣文獻史料,以漢族人民早期墾殖的有關記載最為可觀,但這些記載多散于各地的筆記雜著之中,湮沒不彰,不易為人們注意。而連橫為了再現先輩們篳路藍縷地辛勤開發台灣的歷史,則多方蒐羅,去偽存真,引入《台灣通史》中。

  《台灣通史》不僅有保存文獻史料之功,也有整理台灣文獻之勞。最突出的是,連橫在《台灣通史》中,不時把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記載的疏誤之處指出來,行文中批評余修府志對一些人物或事件“不及載”、“不備載”、“所載大謬”的文字頗為多見,這實際上是在編史過程中變相地做了文獻校注的工作。其實,從更廣的意義上說,他撰《台灣通史》,本身就是在整理千餘年來有關台灣的雜亂無章的史料。

  第二、《台灣通史》第一次對台灣歷史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

  第一次使台灣歷史的記述和研究不再局限于方志學的範疇,而上升到嚴格意義上的歷史編纂學層次上來,其草創之功不可沒!

  連橫《台灣通史》摒棄了舊的帝王觀。他批評“前人作史多詳禮、樂、兵、刑,而於民生之豐嗇、民德之隆污,每置缺如。”所以,他要使《台灣通史》各志中“自鄉治以下,尤多民事。”在他看來,“國以人民為本,無民何以有國?”這充分體現了連橫所持的歷史觀是以人民為主體的進步史觀。對台灣歷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台灣通史》都從其進步史觀出發,作了重新評價。如對鄭成功這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清代方志、典籍多貶斥為“賊”、“寇”等,而《台灣通史》則將他作為民族英雄來對待,極其崇敬,對鄭成功經營台灣以前活動於台灣海峽一帶,被官方稱為“海盜”的海上民間武裝力量,連橫認為許多都是豪傑義士,行為可嘉。《台灣通史》對被清政府誣為“賊民叛黨”的事件,如朱一貴、林爽文、張丙、戴潮春等人領導的起義,都客觀地認為是官方激壓所致的“民變”。連橫為朱一貴起義“追翻前案,直筆昭彰”,並說“藍鼎之《平臺紀略》中關於朱一貴之言‘固未足以可信’”。

  第三,《台灣通史》是愛國主義史學研究和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典範。

  連橫在日佔時期,冒著生命危險,撰成《台灣通史》,目的就是通過著史,昭示台灣後人: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人是中國人;讓後代子孫即使長期處在異國統治下,也能夠了解到歷史的真象。他在《台灣通史》“風俗志”序中就堂堂正正倡言:“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在當時敢如此暢言,沒有點愛國膽識是做不到的。連橫認為“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鑒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是乎在。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4〕“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教,必先去其史。”所以他要通過著史以保存台灣島上的中華民族文化。愛國主義精神始終貫穿在《台灣通史》的字裏行間。

  《台灣通史》的撰成,還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想以征服者的身份撰修第一部台灣通史的企圖,為中國史學界爭了光。日本佔領台灣後,其總督府曾成立臺史館,欲借殖民當局之力修出第一部系統的台灣通史。個別日本學者也想私自撰寫一部台灣通史,鈴村串宇就是其中之一。他到台灣,收集了不少史料,他說:“改隸以後,凡三十年,官猶不能具備之,而余十餘年之志得遂焉,則天之獨幸余乎?抑天將使余修島史乎?”然而,由於連橫《台灣通史》的及時撰成並出版,日本人的企圖宣告破產。鈴村串宇最終只得將所收尋到的台灣方志輯在一起,印成一套《台灣全志》,而且時間已是《台灣通史》首版出齊一年多後。日本總督府負責修島史的伊能嘉矩也始終未能修成一部全面系統的台灣通史,僅在1930年刊成一部尚屬志書的《台灣志》,又在連橫《台灣通史》問世7年後,刊成《台灣文化志》3冊。連橫抱定“國可滅,而史不可滅”的信念,奮當著史,一片愛國苦心,不能不受人讚頌。

五、搖搖筆桿

 

關於現實議題的書寫,切入的角度將侷限住思考範疇的領域。如以下以「族群」為例:

【一般例】:

    台灣是個多種族的島國,有外省、閩南、客家、林林總總外籍新娘的族群,我是其中的客家人。總是被誤解為小氣吝嗇、傳統保守,讓我很納悶;這是謠言?或者是真相?我要相信或反抗?難道,其他種族沒有小氣吝嗇的嗎?

【成功例】:

    意識到自己是客家人的那一刻,心理懷著的竟是一種羞愧與疑惑,很不容易排除掉這些不正常的障礙之後,我開始思索的,卻是客家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族群?(劉還月〈菸樓〉)

【說明】:

    失敗例敘述太繁雜,而且直接把缺點寫出,有種把格局縮小的感覺,失去成功例那種蘊藉含蓄且較具思考性的深沈,加上連續幾句幾乎要激起種族衝突,這是必須避免的缺失。

 

請同學閱畢下文【一般例】後,嘗試寫出【成功例】,文長不限。

【一般例】故鄉

故鄉是每個人記憶最深刻的地方,無論到了多遠的地方,旅居多久的日子,你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故鄉。我來自屏東,一個盛產黑珍珠蓮霧的地方,陽光普照。

寫作時注意:【一般例】的不夠完好,在於對自己故鄉的情感不夠深,只有陽光和物產。此外,撰寫此文時,敘述方式和敘事角度很重要,文字間得流洩出對故鄉深刻的「情感」。

   

                                         班級:      座號:        姓名: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