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創意教學 / 善仕不如遇合

馮諼客孟嘗君.doc

善仕不如遇合

*    天才(genius)由拉丁文的genere演變而來,指的是創造和生產。

Q1:何種方式的毛遂自薦(自我推銷),是我願意嘗試的?(  在“傲慢”與“自卑”中,如何找到平衡?)

戀戀風塵/陳明章、許景淳 
  侯孝賢的電影,1987年法國南特影展最佳配樂許景淳獎、1993年金曲獎三大獎得獎作品。 
  「戀戀風塵」是台灣第一部在國際性影展奪得最佳配樂獎的作品。當年沒沒無聞的陳明章毛遂自薦,以一把六百元的吉他為台灣電影勇奪第一個國際大獎。

Q2:當自己的理念無法受到賞識時,會繼續堅持嗎?或說當「深謀遠慮」碰到「短視近利」時,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尼采:「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一個人只有始終忠實於自己,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羅洛 梅:愛與意志:『引發悲劇面向的主因本來就不是生命本身的生物性事實,而是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這些無法逃脫的人類命運的方式。悲劇性永遠是心理和性靈的問題。』

Q3:台灣該如何對外自我推銷?

一、               時代背景

戰國以前,中國城市的規模不大,所謂“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到了戰國時期,人口的自由流動使得大量平民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而活絡了商業和手工業,於是湧現了一批大城市。當時,“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像齊國都城臨淄,城內居民達七萬戶,“車輯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多華之狀,可想而知。臨淄稷門附近的「稷下」地區,聚集了幾千名遊士講學論辯,成為全國的學術中心。

《孔叢子居衛》篇記載了孔子之孫孔伋的一段話:「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得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深刻地道出了戰國養士之風經久不衰的原由。通過養士,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聲譽,又能壯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稱霸諸侯,所以上層權貴們爭相禮賢人士,不拘一格地網羅人才,形成了「士無常君,國無定臣」的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的局面。

戰國世人來源有沒落的貴族,及庶民,由於世衰道微,致使民不聊生,因而紛紛托庇私門,僅圖足衣足食,如孟子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一時人數激增,致使素質良莠不齊(部分人乃為私利),方有雞鳴狗盜之稱,因此可見養士乃政治經濟利益衝突下的產物。

 

 

何以撰寫此文:

有財有勢者未必有謀有智;能操縱權勢者未必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孟嘗君即如此,因而作者有意將其塑造成虛有其表,任人擺佈的被動者;而馮諼雖身無長物,卻靠才智膽識將在位者玩弄於鼓掌間。

本課需注意的角度:

a、 呈現孟嘗君好客養士(禮賢下士)之氣度雅量

b、 內容側重表現馮諼之智謀與遠見

c、 情節曲折多變,戲劇性強

d、 採「先抑後揚」的技巧

二、               戰國策

1、 別名: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

2、 編纂方式:國別

3、 包含時間:東周定王十六年(西元前453至西元前209)~秦二世,共兩百四十餘年。

4、 內容大要:反映戰國時代諸侯各國的政治動態和歷史事件,同時對於許多歷史人物和縱橫家言論,都有具體和動人的描述和紀錄。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

5、 版本:漢劉向本散失不全後,北宋曾鞏再訪求補足。

6、 風格特色:

a、 長於敘事,偏重記言的歷史散文è鋪張揚厲陳述利害則危言聳聽,權謀詭詐。

b、 刻畫人物性格鮮明

c、 善用寓言與比喻è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雄辯滔滔。

d、 脫離傳統儒家文學之教化觀,多偏向反映戰國縱橫家之風格

7、 影響:漢賦的發展、史記的內容(荊軻、聶政烈傳)。

8、 評論: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脫離傳統儒家文學之教化觀,大多偏向反映戰國縱橫家之風格,與《左傳》等史書頗有不同。這顯然與時代背景及政治社會上的需求有關。在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之下,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不得不逞權謀詭詐、雄辯之才,換取功名利祿(布衣可為卿相),《戰國策》的描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歷代學者基於儒家傳統,卻對此書頗多抨擊,有稱之為「離經叛道」之書;有稱其邪說之害正,宜放而絕之;即如最早為之集錄編書的劉向也頗有微詞,稱其「不可臨教化」,但亦肯定其「亦可喜,亦可觀」,大概古代學者多否定書中之思想觀念,但卻也不得不肯定其在文學創作及語言藝術上之成就。

a、 離經叛道

b、 邪說之害正,宜放而絕之

c、 舉例:清陸隴其:『其文章之奇,足以悅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心術。』

9、 劉向:長於經學,治春秋穀梁傳,著有「別錄」,創圖書七分法。有說苑、新序、烈女傳等著作傳世。

10、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前倨後卑、曾參殺人、亡羊補牢、米珠薪貴、抱薪救火、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

▲戰國策與史記中有關「馮諼客孟嘗君」的比較 建中陳怡樺

 

戰國策

史記

1.

馮諼歌「無以家為」,孟嘗君便給其家用。

馮諼歌「無以家為」,孟嘗君不悅。

2.

孟嘗君請人去收租稅,並無說明原因。

孟嘗君去收租稅,因「邑入不足以奉客」。

3.

馮諼自薦收租稅。

傳舍長薦馮諼。

4.

辭行之前,有「以何市而反?」「是吾家所寡有者。」一段對話。

5.

到薛後,起矯命,以責賜諸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肉,大吃大喝。

6.

馮諼自動驅車返齊。

孟嘗君聽說馮諼燒券契,召馮諼返齊。

7.

馮諼提出「市義」的說法。

馮諼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

8.

孟嘗君不悅。

孟嘗君拊手謝之。

9.

齊湣王廢孟,因「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湣王廢孟,因「惑於秦、楚之毀」。

10.

有「諸客見孟嘗君被廢,皆去」一段。

11.

孟歸薛,有「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一段。

12.

孟嘗君使馮諼遊齊。

孟嘗君使馮諼遊秦。

13.

孟嘗君復位後,有「客見文一廢,皆背文而去」之嘆。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14.

馮諼誡孟嘗君,立宗廟於薛。

15.

孟嘗君和馮諼表現對門客的憤怒,曰:「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16.

有「孟嘗君為齊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馮諼計也」一段。

17.

孟嘗君聽馮諼之計,待客如故。

 

 

三、               國學補充包

1、 標題為後人所加,亦作「齊人有馮諼者」。史記「孟嘗君列傳」則作「馮驩」。

2、 史記與戰國策中,關於馮諼的描寫,差異處:孟對馮之三嘆極感不悅;聞馮燒券更是憤怒;孟權勢大失時『名高其主』,眾客離去,待其再被重視,方回『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刻意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史記中的孟嘗君度較不如戰國策中得描述。

3、 烈士傳:『孟嘗君廚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魚,下客食菜。』

4、 馮諼市義之舉,既站在百姓利益的角度,也站在替孟嘗君見義的立場。

5、 「客」詞性辨別:

a、 馮諼「客」孟嘗君:為….之客,被動用法,動詞。

b、 孟嘗君「客」我:以….為客,主動用法,動詞。

c、 比門下之「客」:客人,名詞。

6、 矯:  「矯」俗干名:假托    「矯」往過正:使彎的變成直的  「矯」健:強健的。

7、 豐衣足「食」:吃的東西  「食」不知味:吃  「食」以草具:拿東西給別人吃

 

四、               全文開講

綜觀全文,發現馮諼,為一主角,孟嘗君只是被動地位的配角,除了泛愛的

胸襟,著實看不出其有何才幹。

從馮諼言談間,看其性格:

創造機會者、自負傲物者、鍥而不捨者、自信自是者(「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自信,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善假威勢者、韜光養晦蓄勢待發者、勇於自薦者、洞察力強、敢作敢為、不念舊惡、深謀遠慮、功成身退。

從孟嘗君言談間,看其性格:

胸襟寬大泛愛、隱忍不發、紆尊降貴、不能度人之才智、不能拊愛子其民、能容人不能知人、後知後覺。

小祝:孔子曾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或許太內斂、太苛求自己了,但,如果自己的價值,只是一味等待他人的探索與發掘,那無疑是一種揮霍時間的背後殺手。「和光同塵」雖高尚,但在無奈的前提下,得視時而處。

五、          小測驗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